看待问题,也许应该换一种思考方法…

2,086 次浏览次阅读
没有评论

共计 132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最近看到一条新闻:因为将披萨打了包,本来热闹的生日宴气氛急转直下。“女儿说我打包很丢脸。”昨日是王女士 50 岁生日,读大三的女儿请妈妈到江汉路一家披萨店吃披萨。两人吃饱了,看到剩下几块披萨,王女士叫来服务员打包。女儿一听,脸色马上沉了下来,皱着眉头说:“来这种地方吃饭怎么还打包?你不觉得丢脸吗?”“打包有什么好丢脸的啊?不打包就浪费了。”王女士回答。结果女儿当场起身走出披萨店。等王女士追出店子,女儿已不见踪影。(11 月 8 日新华网)
在乍一看之下我觉得似乎是女儿做的太过分,但刚刚读到了另一种观点令我陷入迷惘,有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该换一种思维去思考问题呢?下面是全文:
“在看待一件事情上,由于性格、习惯和价值取向的不同,有可能会出现完全相左的判断,就如这类饭后是否打包剩饭菜的问题。然而,在笔者看来,这打包剩披萨事件上母女出现截然不同的态度主要还是因为处理方式方法的问题。这位家境实际上比较贫困的女儿,真的没有一点节约节俭观念吗?我看未必,只不过在当时的语境之下她可能更多考虑到母亲打包行为丢了自己的“面子”,这里面或有“打包”行为本身伤面子的因素,但更多的可能是母亲打包行为少了一个对她的“尊重”。这位母亲原本可以在打包与否上先行征求孩子的意见,孩子毕竟已经成年了,也是孩子请的生日饭,征求一下意见是必要的。母亲的“擅自”做主,无疑少了一个可能的缓冲矛盾和解决不同意见的机会。
时下,一些年轻人日益追求独立的价值判断和独立思维,从心理上对于长辈“包办”有种逆反心理,“打包”冲突就有一种年轻一辈逆反心理的因素。两代之间存在“代沟”是客观的,如何处理这种天然的和现实的“隔阂”,用强制性的或“包办”式的方式是行不通的。让下一辈学会或接受上一辈的价值观,需要一个时间也需要一个社会实践乃至耐心引导。就这次打包剩披萨的“冲突”,这位母亲原本有更多的更妥善的方式方法可以达到教育引导目的。一方面,提前征求意见,有可能这位女儿还是乐于接受“打包”;另一方面,如果女儿坚决不打包,身为母亲的也不必对孩子的浪费习惯解决上操之过急。不妨此次就遂了女儿的想法不打包,不妨就“奢侈”一把,回家后或利用其他机会慢慢教育和引导女儿就是。随着女儿年龄增长、经历丰富,长辈的好的做法和传承最终也会接受的。
另外,一位年轻大学生认为“打包”很丢脸,应该非一朝一夕养成的。这位母亲据说和丈夫在孩子 4 岁时就离婚了,带大孩子很不容易,其家境不会太好,孩子上大学仅仅四年时间短暂,在大学四年养成了“奢侈”习惯的可能性并不大。最大的可能是在上大学之前,这个家庭和这位母亲就一直比较溺爱和娇惯女儿。或者说,这位母亲虽然含辛茹苦,但这位女儿从小却并没有真正受到多少勤俭和俭朴习惯的影响。在年轻一代人中,视“打包剩披萨”为耻辱和丢脸的不在少数,这反映了一种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也是一代人群可能在某方面教育上整体缺失的表现。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不仅中国人有节俭过日子的习惯,即使在发达国家在外出吃饭上也从不会奢侈,美国国民如何?欧洲国家如何?这里不需要笔者一一列举。老一辈人深知“粒粒皆辛苦”,而年轻一代人却“大手大脚”,与教育缺失有关也与教育方式方法不当有关。/ 作者:毕晓哲”

正文完
 0
酥耳狸
版权声明:本站原创文章,由 酥耳狸 于2013-11-13发表,共计1320字。
转载说明:除特殊说明外本站文章皆由CC-4.0协议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没有评论)